作者:上海快租浏览:0发布时间:2025-11-23
住房租赁关系万千租客的安居福祉。2025 年 9 月 15 日,我国首部专门规范住房租赁活动的《住房租赁条例》正式施行,为出租人与承租人的合法权益筑牢法律保障。如今新规落地已满两个月,市场正发生哪些积极转变?政策落实过程中仍存在哪些待解难题?如何推动新规从 “纸上” 落到 “实处”?“新华视点” 记者就此展开了深入走访调研。

新规落地显成效,市场秩序持续优化
“要是没有新条例撑腰,这笔钱可能真就打了水漂。” 前不久,在江苏常州租房的小晨因押金退还问题与二房东产生纠纷 —— 对方不仅拒退其预付的 900 元中央空调卡费用,还扣留了 2500 元合同押金。无奈之下,小晨选择向法院提起诉讼。让她意外的是,10 月底收到开庭通知后,二房东迅速退还了部分费用,纠纷顺利化解。“新条例明确规定‘出租人无正当理由不得扣减押金’,这让我的维权有了明确依据,底气十足。” 小晨感慨道。
押金难退、霸王条款、合同陷阱、虚假房源等曾是住房租赁市场的顽疾。业内专家指出,《住房租赁条例》的实施,为依法治理市场乱象、化解租赁纠纷提供了关键法律支撑。其中,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的功能完善成为重要突破口。记者走访发现,各地正加速升级平台服务,租客通过平台即可完成房源核验、信息查询、网上签约、登记备案等一站式操作,房源信息的真实性较以往显著提升,住房租赁企业的管理服务也更趋正规透明。
在上海浦东新区链家周浦新城店,店内布告栏清晰张贴着内部管理制度、租赁核验流程等文件,每位经纪人都随身携带印有个人信息的身份卡。“我们承接房屋出租业务必须做到‘三证合一’,只有取得房屋核验码后,才会对外展示该房源。而且租赁合同签订后,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会自动完成租赁备案手续。” 该店负责人介绍,条例实施后,房源备案有了明确法律依据,业主的配合度大幅提高;同时平台向企业开放数据接口,也显著简化了经纪人的工作流程。
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黄卉表示,条例通过建立企业登记备案、信用评价等监管机制,将各类经营主体全面纳入监管范畴,一些不规范的小企业正逐步被市场淘汰,市场竞争更趋有序。在此背景下,市场化、专业化住房租赁企业的优势持续凸显,多地头部企业纷纷升级租赁产品,完善配套服务,着力提升租赁服务品质。
落地过程遇梗阻,细化完善仍需发力
然而,新规在实践中仍面临不少落地难题。近日,重庆市南岸区大学生小邱通过学校租房群租到一间房源,与房东口头约定 “押一付一” 并支付 2000 元后,发现房屋存在消防设施缺失、房门为玻璃门等安全隐患,随即提出退租,却遭到房东拒绝退款。最终经警方介入调解,小邱仅收回 1300 元。
“小邱的遭遇并非个例。” 重庆市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赵杰坦言,条例明确要求租赁双方实名核验、租赁合同必须备案,但现实中仍有大量像小邱这样 “手拉手租房” 的情况 —— 不签书面合同、采用现金交易,为后续纠纷埋下巨大隐患。此外,纠纷举证责任的相关规定尚不清晰,例如装修品质纠纷中,劣质材料的举证责任归属、检测费用的分担方式等问题,目前缺乏兼顾各方利益的明确规则设计。
记者走访发现,新规施行后,多数正规中介机构已实现合同标准化与流程透明化,但仍有部分房源以 “低价实惠”“短期出租” 为噱头,规避备案与监管,凸显政策执行仍需进一步细化,监督力度亟待加强。
以租房者身份咨询时,记者发现,当询问 “是否有两千元以内的隔断间” 时,多数品牌中介明确表示 “不承接此类房源”,但仍有部分中介存在规避新规的 “灰色操作”。例如上海松江区某中介称可提供廉价装修的出租房,广西南宁某德佑中介人员则透露,虽然平台本身不做隔断房,但二房东改造后的隔断房仍可通过私下渠道上架。
此外,部分房产经纪中介网站的房源图片存在明显美化修饰问题,室内实景与宣传图片差距较大。有经纪人私下透露:“一些房源的实际状况确实与网络图片不符,这种操作主要是为了吸引租客咨询引流。”
北京市房地产法学会副会长赵秀池指出,当前各房产中介机构之间数据互不联通,且未与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全面对接,导致房源信息真实性和质量难以保障,存在监管漏洞。同时,多部门之间的协同监管、信息共享与联合执法机制仍需完善,条例相关配套制度与实施细则尚未健全,亟待进一步细化补充。
多方协同破难题,推动新规落地生根
针对群众关切的押金纠纷、合同备案率低等问题,《住房租赁条例》已作出明确规制,同时对住房租赁企业等经营主体的责任作出详细界定。下一步,如何推动新规落实落细,让租客安居更安心?
“法律法规的生命力在于实施。”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吴璟表示,要进一步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,落实行业协会、企业及相关部门的投诉处理机制,依法整治押金退还难、任意中止合同、霸王条款、合同陷阱等乱象,推动住房租赁市场规范健康发展。同时,需强化监管体系建设,扩大监管执法覆盖面,提升执法力度。
记者了解到,目前各地正积极出台配套政策,为新规落地保驾护航。郑州已制定发布《郑州市住房租赁合同范本》,进一步明确租赁双方权利义务;重庆在条例出台后第一时间启动配套管理办法立法程序,并印发通知强化全链条监管;北京则聚焦个人 “二房东” 乱象,明确个人转租 10 套(间)及以上将纳入行业监管范畴。
针对租金安全这一监管难点,各地也在探索创新监管模式。西安在落实新规基础上,强化 “数据端 + 资金端” 双重监管;青岛正完善二手房交易资金监管、住房租赁资金监管、企业信用评价等制度措施;济南则逐步建立租金监管与监测功能,推动监管从 “事后纠纷处理” 向 “事前风险预防” 转变,防范不良企业 “不合理收费”“卷款跑路” 等问题。
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房地产市场处副处长陆俊表示,下一步将在条例框架下制定更具操作性的规则与标准,对违规行为实施信用惩戒,对合规经营主体提供税收、融资等政策支持;同时培育和规范市场化租赁企业,支持企业参与存量房屋盘活利用;此外,还将构建多部门信息共享与协同执法机制,提升监管效能,实现市、区(县)、镇(街)业务协同联办,全面提升住房租赁市场规范化管理服务水平。
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会长柴强建议,应进一步丰富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功能,完善从业机构、从业人员、租赁房源、租赁合同等数据库,既为经营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,也为群众安心租房筑牢保障防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