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停牌近一个月后,五矿地产(股票代码:00230.HK)于近日发布公告,正式宣布将通过安排方式完成私有化,并申请撤销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的上市地位。根据公告内容,此次私有化涉及的计划股份将予以注销,注销价格定为每股 1 港元;10 月 24 日上午 9 时起,公司股份及债务证券已恢复买卖,而复牌后股价随即高开,最大涨幅超过 90%,市场反应强烈。
值得关注的是,此次私有化的要约人为 June Glory International Limited—— 中国五矿的间接非全资附属公司。公告显示,10 月 23 日,该要约人已正式要求五矿地产董事会,向计划股东提呈这一私有化建议。从定价来看,每股 1 港元的注销价具有显著溢价:较股份未受干扰日在港交所的收市价溢价约 185.71%,较最后交易日收盘价溢价约 104.08%,为计划股东提供了可观的投资变现回报。
从股权结构来看,截至公告发布当日,五矿地产已发行股份总数为 33.47 亿股(3346908037 股)。其中,要约人直接持有 20.71 亿股(2071095506 股),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的 61.88%;无利害关系计划股东持有 12.76 亿股(1275812531 股),占比约 38.12%。根据测算,此次私有化所需支付的最高现金总代价约为 12.76 亿港元,资金将全部通过内部资源拨付。待私有化计划正式生效后,五矿地产将依据港交所上市规则,提交撤销上市地位的申请。
对于此次选择私有化退市的原因,五矿地产在公告中明确指向两大核心问题:长期低迷的股票流动性与丧失的上市平台优势。数据显示,过去 12 个月公司股票的日平均交易量仅约 44 万股,仅占无利害关系计划股份数目的 0.03%—— 极低的流动性导致股东难以在不影响股价的前提下大量出售股份,而私有化则为计划股东提供了无需承受流动性折让的退出渠道。另一方面,由于股份长期交易量低迷、价值被持续低估,公司的股本融资能力大幅受限,自 2009 年以来便未通过发行股份从公开市场筹集过任何资金,上市平台的融资功能已基本丧失。
事实上,五矿地产的私有化决策与其近年来持续承压的业绩表现密切相关。截至停牌前,公司股价报 0.49 港元,总市值仅 16.4 亿港元;而业绩层面,公司已连续三年陷入亏损,“活下去” 成为高层明确提出的核心目标。具体来看,2024 年五矿地产实现收入 98.83 亿港元,同比大幅下降 21.8%;年内净亏损进一步扩大至 37.48 亿港元,股权持有人应占亏损达 35.21 亿港元。2025 年上半年业绩虽有部分改善(归属于股东的应占亏损从去年同期的 10.44 亿港元收窄至 5.85 亿港元),但仍未扭转亏损局面:期内综合收入同比骤降 60.7%,仅为 19.76 亿港元;股权持有人应占核心亏损为 2.92 亿港元;房地产业务核心指标同样疲软,合约销售额同比下降 28.4% 至 22.9 亿元人民币,合约销售总楼面面积同比下降 16.9% 至 13.8 万平方米。
回溯发展历程,五矿地产曾有过明确的扩张目标。2017 年 12 月,时任公司总经理的何剑波曾公开表示,未来五矿地产将向千亿元规模目标迈进。然而八年过去,这一目标不仅未能实现,公司反而因业绩持续亏损、流动性枯竭,最终选择通过私有化退出资本市场,战略重心彻底转向 “去库存、防风险、增收节支” 的生存导向。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,五矿地产仍持有 529.5 万平方米的总土地储备,如何在退市后盘活资产、改善经营,将成为公司未来的核心挑战。